网站颜色: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上下2册) 国学启蒙教育经典 三字经故事大全集书籍 百家讲坛系列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平装) 正版.

  • (下册)(平装)产品名称:钱文忠解读
  • (下...
  • 是否是套装:否
  • 书名: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 定价:30.00元
  • 出版社名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年4月
  • 作者:钱文忠
  • 作者地区:中国大陆
  • 译者:空
  • 编者:空
  • 开本:16开
  • 书名: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平装)

书名: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下)共2册

原价:(咨询特价)

作者:钱文忠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咨询特价)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父母送给子女的最好礼物,老师颁给学生的最棒奖品,你我励志明心的精良读本。

本书以作者在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随着2009年春节期间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开年的重点图书《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将于2009年2月28日在全国各书店同步上市和读者见面。

《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钱文忠先生是著名国宝级大师季羡林教授的入室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2008年钱文忠先生曾入主《百家讲坛》主讲《玄奘西游记》,立即引起轰动。此次央视《百家讲坛》经过量身打造,聘请钱文忠先生重新出镜主讲《三字经》,意在提振雄风,再创辉煌。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三字经》必将再度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也必将成为一部可以传世的“新国学经典”,毫无疑问更有可能成为2009年中国大陆和华文读书界最热销的图书!

由于电视版《三字经》共43集,将在央视《百家讲坛》一直连续播出到2009年5月份,这就为《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的宣传、发行提共了良好的时空环境。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八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三字经》

致谢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

第八讲 父子恩,夫妇从

第九讲 论语者,二十篇

第十讲 孟子者,七篇止

第十一讲 孝经通,四书熟

第十二讲 有典谟,有训诰

第十三讲 大小戴,注礼记

第十四讲 诗既亡,春秋作

第十五讲 经既明,方读子

第十六讲 五子者,有荀扬(上)

第十七讲 五子者,有荀扬(下)

第十八讲 经子通,读诸史

第十九讲 唐有虞,号二帝

第二十讲 夏有禹,商有汤

第二十一讲 汤伐夏,国号商

第二十二讲 周武王,始诛纣

第二十三讲 周辙东,王纲坠

第二十四讲 始春秋,终战国

第二十五讲 赢秦氏,始兼并(上)

第二十六讲 赢秦氏,始兼并(下)

第二十七讲 高祖兴,汉业建

第二十八讲 魏蜀吴,争汉鼎

第二十九讲 北魏,分东西

第三十讲 迨至隋,一土字

第三十一讲 唐高祖,起义师

第三十二讲 二十传,三百载

第三十三讲 梁唐晋,及汉周(上)

第三十四讲 梁唐晋,及汉周(下)

第三十五讲 炎宋兴,受周禅

第三十六讲 至兴,金绪歇

第三十七讲 明太祖,久亲师

第三十八讲 传建文,方四祀

第三十九讲 迨崇祯,煤山逝

第四十讲 昔仲尼,师项櫜

第四十一讲 头悬梁,锥刺股

第四十二讲 苏老泉,二十七

第四十三讲 谢道韫,能咏吟

《三字经》全文

编辑手记 心中自识《三字经》

 

媒体评论

 

三字经》是中国文化的启蒙教科书,共1122字。一书在手,开卷有益。 ——著名历史学家 阎崇年钱文忠的业务基础和其他能力是异常突出的。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中国古籍掌握运用的能力。 ——国学

 

 

1第一部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初:初生,刚开始有。苟:假如。性:天性。教:训导、教诲。本:本来、原来。迁:转变、变化。性:性情。道:此处指方法。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贵:注重、重视。特性。专:专一。一本古代

第1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

第2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2)

第3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3)

第4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4)

第5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5)

第6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6)

第7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7)

第8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8)

第9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9)

第10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0)

第11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1)

第12节: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2)

第13节:第二讲昔孟母,择邻处(1)

第14节:第二讲昔孟母,择邻处(2)

第15节:第二讲昔孟母,择邻处(3)

第16节:第二讲昔孟母,择邻处(4)

第17节:第二讲昔孟母,择邻处(5)

第18节:第二讲昔孟母,择邻处(6)

第19节:第二讲昔孟母,择邻处(7)

第20节:第二讲昔孟母,择邻处(8)

2第二部分

父母都对孩子宠爱备至,但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那么,父母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怎样才能让孩子把学习变成自愿自觉的呢?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穿越了历史的沧桑,至今仍然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了警示的作用。那么,孩子究竟多大的时候开始学习,学习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孩

第21节: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1)

第22节: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2)

第23节: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3)

第24节: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4)

第25节: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5)

第26节: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6)

第27节: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7)

第28节: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8)

第29节: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1)

第30节: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2)

第31节: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3)

第32节: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4)

第33节: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5)

第34节: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6)

第35节: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7)

第36节: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8)

3第三部分

在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传统思想?作为古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所包含的具体知识都有哪些?传统的中国人最应该掌握的学问都是什么?还有什么样的故事可以用来注解《三字经》?在前面和大家一起重温了《三字经》有关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教和学贵在专一和

第37节: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1)

第38节: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2)

第39节: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3)

第40节: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4)

第41节: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5)

第42节: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6)

第43节: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7)

第44节: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8)

第45节: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9)

第46节: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10)

第47节: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1)

第48节: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2)

第49节: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3)

第50节: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4)

第51节: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5)

第52节:第六讲 曰春@,曰秋冬(6)

第53节: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7)

第54节: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8)

第55节: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1)

第56节: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2)

第57节: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3)

第58节: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4)

 

 

 

    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沉甸甸的,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制精美,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做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昵?当然毫无疑问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启蒙教科书!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大量这样的教科书,比如说《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非常整齐的语句,比如四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记诵,这样来教孩子们识字,来传达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但是这些书,像刚才我讲的这几部,都没有能够留用到今天。在今天,有些人即使成了大学教授,花费一生的时间都未必能读懂的书,当时却是小孩子的启蒙书。

    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这部《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流传到今天。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尸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在今天好多地区,比如客家人,我们知道他们主要居住在广东梅州,或者福建一带,他们对《三字经》还是可以像歌谣一样唱的。从内容来看,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尸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也正因为如此,《三字经》一直流传不绝。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这种传统的启蒙书,主要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都是孩子的启蒙读物。大家一听这个“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只有《三字经》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这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古往今来,在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中华儿童就是靠《三字经》启蒙,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而更多的人,也许未必识字,也许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他们从小也听诵《三字经》,对《三字经》耳濡却不一定目染,也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这个看法错了!《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此,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中国人来讲,特别是对今天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是什么,我想中国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就这六个字,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就是善的。就在这么貌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

    一派,孔子的说法。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

    一派,荀子的说法。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苟子甚至和法家有极深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不可。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是善良的。

    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亚圣”孟子一派的思想。但却不准确。孟子并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他的确切意见是,人性向善。关于人性善恶的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踏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西方文化传统当中,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是无罪的,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谁都不能相信。从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就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冬彼此独立,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彼此,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接着疑似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每个人都知道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每个人都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损害别人的利益,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别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面的精义非常深。

    孟子何以说“人之初,性向善”呢?或者说,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孟子有这样的意见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向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当中,有一篇叫《公孙丑?上》,里边就有他这样的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恻隐之心,即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一种觉得不好意思,知道害羞,自省之心;辞让之心,应该知道彼此谦让,彼此谦退;还要有是非之心,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没有这四种心那就称不上人了,这是孟子的看法。我们可以举出好多的例子来说明孟子的这个观点。

 

 

热门设计服务